首页 长泰概况 办事服务 慢客长泰
站内搜索

你了解吗?长泰古代治水人物(张懋建)

来源:长泰党史方志作者:



 根据《长泰县志》《漳州府志》《福建通志》等记载,长泰龙津古陂曾有130多处水利设施,以颜甫陂、十五户陂、古劳堰等为典型代表,涌现出颜甫、陈耆、刘铎、管橘、潘思榘、张懋建等一大批治水人物。他们为长泰古代水利的建设与维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与深远的启迪。




 张懋建(1702-1751),字介石,清代浙江镇海县(今浙江省镇海区)人,清雍正七年(1729)由拔贡补官学教习,不久被荐举博学鸿词,旋中顺天举人,后举国子博士,出任长泰知县。任职期间,以礼化民,以诚治狱,修城隍,辑县志,兴修双圳陂等水利设施。

乾隆版《长泰县志》秩官志·历官



 清乾隆十三年(1748),双圳陂(又名十五户陂)因年深日久,泥沙淤塞,贪利之徒趁机筑埂占田,致使河道浅滞,水利尽失,祠堂荒废。陈耆后裔陈草,担忧祖先治水功业湮没,多次呈请官府疏浚河道,并携带田亩图册详细讲述双圳陂兴废始末,恳请撰文载录史志。

位于岩溪镇奎山山麓的双圳陂渠首拦河坝

位于陈巷镇的双圳陂沿山古干渠

乾隆版《长泰县志》艺文志·《清理双圳陂碑记》

“余躬往督视,悉令疏通,复其故迹。有不率者,荷校以警,而其流乃大畅。顾东陂治矣,而西陂之罗鼓、新塘犹未复,则双圳农民尚有向隅。大宪之周悉民隐,其曷克慰哉?余复熟视其形势,盖昔年浮山、山重之间,堤岸窄薄,又大溪涨流直下,湍水激堤,堤身崩陷,山重之流遂废,而小圳亦渐湮塞。民嗟石田无所资灌溉。再召父老,谋所以聚水之法,于浮山之内别浚一渠,避去大溪二十丈外,筑塘堰以卫堤身。由陂酾圳,由圳沃田,泽流滋渥,复为设陂长,以时启闭。而昔年大圳三十六,小圳四百余之规制,井然复旧矣。明年,年丰时和,民歌乐利,二乡之民,鸠工庀材,重新祠宇,析余产以隆祀事。好事者,且列余名尸祝之。夫“双圳”之兴,余与诸绅士众谋,佥同奏绩固易而实,则大宪之鼓舞利民,课其成效,为不可誼也,余其敢窃为己力哉?维时经理其事者,都阃戴秉魁具有劳绩;而捐田捐资得以周通水利,则有绅士戴植生、杨维翰、卢灿然、杨元让暨乡宾杨蓝观,例得备书。其清理弓亩之数,及督工分捐,诸姓氏咸列之碑阴,使后有所考焉。”据《清理双圳陂碑记》载,初到长泰任知县的张懋建,受福建巡抚潘思榘之命,亲自主持兴工,勘察地形,召集百姓商议蓄水方法,在浮山内侧另挖一条水渠,避开大溪主流二十丈之外,筑堤保护渠身。从陂塘引水入渠,再由水渠灌溉农田,水源充沛后,又设立专人管理闸门启闭。终于重新疏通清理陂道,流贯大圳三十六条、小圳四百余条,双圳陂井然复旧,恢复灌溉功能,继续惠及长泰百姓。


 第二年丰收时节,百姓欢庆水利复兴,集资重建陈耆祠堂,并提议将潘思榘、张懋建一起入祀祠堂,为后人所铭记。然而张懋建却认为,陂渠的重新疏通,靠的是众人共同谋划,是福建巡抚潘思榘鼓励利民政策的成果,他岂敢居功。他亲自撰写《清理双圳陂碑记》,详细记录此次重修陂渠的来龙去脉与相关人员:承担主要工程的都司戴秉魁,捐田捐款的乡绅戴植生、杨维翰、卢灿然、杨元让、杨蓝观等及清理田亩的具体数据、督工人员和捐款名单,为后人留下重要的‌历史记载与文献研究价值。


双圳陂灌区下的陈巷镇雪美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清理双圳陂碑记》碑刻拓片,原碑现立于十五户陂管理服务站,位于陈巷镇雪美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来源:长泰党史方志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60602号 闽ICP备16003771号
长泰区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标注原创),
未经本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公安部备案号:350625020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