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库。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是增进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为加强传统村落抢救保护、整理研究,长泰区档案馆开展“寻·展长泰传统村落档案”行动,发动各方力量,参与传统村落档案资料的全方位、规范化收集整理和建档留存,并在《长泰档案》等平台陆续推出长泰传统村落精选图片档案。本期推出:福建省传统村落——赤岭村,从1100多张图片档案中精选部分以飨读者。
福建省传统村落
赤岭村
赤岭村位于漳州市长泰区枋洋镇,地处龙津溪江畔,辖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1万亩,耕地3120亩。村辖赤岭、院前、天竺岩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现有1122户,人口数4106人。
赤岭村历史悠久,拥有千年古刹天竺岩,比长泰置县(955年)早296年,拥有后溪墘传统古村落群、深田大厝、龙朝宫、黄氏祖祠等传统建筑,2017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传统村落,2022年区委区政府启动实施传统村落改善提升工程项目,推动后溪墘古建筑群连片整治提升并活化利用。
近年来,赤岭村以千年古寺、传统村落与红色文化为切点,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发展文旅融合,引进名种蔬菜、名优水果,打造产销一条龙模式,有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了村容村貌美丽蝶变。先后获得“福建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文明村”等荣誉。
赤岭村全景
文保单位及文物点
“先有天竺岩,后有长泰县”。天竺岩寺位于枋洋镇赤岭村,始建于唐朝显庆四年(659年),迄今1360多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1999年被长泰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代有修葺,然规制用途未改。寺以砖木结构为主,近岁局部墙体破损、屋面渗漏、木构糟朽,危及文物本体,存在一定安全隐患。2022年,在各级部门及群众大力支持下,天竺岩完成抢救性修缮,周边环境、道路、排水等得到进一步整治提升。
修复中
修复后
重修天竺岩碑记
至元二十一年碑铭
天竺岩主殿抬梁
天竺岩之枋洋水库远眺
天竺岩之古枫树
龙朝宫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壬子年(1852年)重建,1992年、2007年重修,2019年整体维修,占地面积436.4平方米,建筑面积183.8平方米,石砖、木结构,悬山顶燕尾脊,由前厅、天井、正殿组成,门楣阴刻“龙朝宫”字样,柱上刻有“咸丰壬子梅月吉旦”,宫主祀南朝大帝、保生大帝神像,2013年5月公布为长泰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朝宫正堂
龙朝宫蟠龙柱
赤岭黄氏祖祠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于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重新扩大改建,改扩建迄今已有五百多年,于2000年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建,宗祠堂号“瞻依堂”,由前埕、门楼、院埕和主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848.4平方米,主体建筑五开间,两落一进院,总面阔17.8米,总进深25.3米,建筑面积448.7平方米,室内梁架斗拱间花板雀替种类繁多,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13年5月公布为长泰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顶横匾书写“黄氏祖祠”
黄氏祖厝内景——“瞻依堂”
龙寿宫,位于赤岭村院前自然村,始建于清代,1993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主祀如来佛祖。建筑坐南向北,面阔8.2米,进深8.2米,占地面积68.4平方米,单进,砖、石、木结构,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后檐墙承檩),明间梁架为抬梁式,门边置石墩一对,明间金柱题联一对“灵威坐镇人安物阜护千家,庙宇更新龙娇凤翔光四表”。石柱上承梁拱,梁拱斗层叠。建筑前有二级埕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5.后溪墘古建筑群
赤岭印象
古井
百年古榕
赤岭村祖厝(原为村私塾)
前厝大厝(赤岭村5组)
赤岭村大二房二祖厝
京心洋大厝(赤岭村7组)
石厝后大厝(赤岭村6组)
传统民居(赤岭村后溪墘15号)
古民居(赤岭村9组)
赤岭村古建筑燕尾脊
赤岭村古建筑构件——驼峰
赤岭村古建筑透水及过道
赤岭村古建筑构件——宝瓶纹壁龛
赤岭村古建筑构件——华板
赤岭村古建筑构件——狮形驼峰
赤岭村古建筑构件——抱鼓石
赤岭村古建筑构件——荷花纹柱础
来源:长泰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