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泰概况 办事服务 慢客长泰
站内搜索

岩溪镇:小乡(镇)书写“大文章”

来源:海峡资源报,活力岩溪作者:


小乡(镇)书写“大文章”

——聚焦漳州市长泰区岩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 本报记者 郑与国 通讯员 董占杰 杨爱龙 林汉霖


初秋的龙津溪畔,新铺的沥青道路旁草木葱茏。蓝天白云下,溪水波光粼粼如碎银闪烁,岸边的凤凰树随风摇曳,成群白鹭时而掠水捕食,时而栖于连片稻田埂上。不远处,锦鳞村几位农民正沿着田边沟渠查看灌溉情况,偶尔传来几句说笑。“这条溪水一年比一年清,田也连成片了,种起地来比以前省心多咯!”村民老林望着眼前的景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漳州市长泰区(原长泰县)岩溪镇破解“土地碎片化、村庄空心化、生态效益弱”大命题的生动注脚。

2021年1月,岩溪镇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地区之一,这个兼具山区肌理与城郊活力的小镇,自此踏上了用土地整治改写乡村面貌的新征程。

在省、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岩溪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构建“党委把舵定向+支部精准发力+党群协同攻坚”工作体系,将党支部建到田间地头,探索出一条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新路径,通过试点所涉及村庄的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低效建设用地整理、生态化系统改造和公共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实现“农田变良田、旧村变新貌、生态变效益”的转型,一幅“全域和美、城乡共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5年7月,岩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顺利通过长泰区政府验收。“这个试点不只是‘整理土地’那么简单——它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守住了粮食安全的‘饭碗田’,适配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的大趋势;更让邻里矛盾少了、乡村风气好了,闯出了试点村‘全域和美’的新路子。可以说,岩溪镇用3个村的实践,探寻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的最优解,用心书写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篇‘大文章’。”长泰区自然资源局局长张子寅的评价,道出了其深层意义。

高位推动 为试点装上“护航舵”

岩溪镇,这片21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约4.9万人。它恰似厦漳泉都市圈里的一颗明珠,1小时可达厦漳泉三座城市,兼具“山区+城郊”特质,既有田园底色,又能承接都市发展的需求,更是长泰区中部经济走廊的核心节点。

2019年,省自然资源厅确定岩溪镇珪后村为我省12个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之一;2020年,推荐岩溪镇珪后、锦鳞、甘寨3个村申报自然资源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将其作为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的“试验田”。

据省耕地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2021年,在省自然资源厅党组部署开展的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三级联动”活动中,由省耕地保护中心党支部牵头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织、长泰区自然资源局党组织,采取进基层、入现场,做调查、开座谈等方式,探索岩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新技术、新模式。同时,指导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方案编制、实施等,实现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有机统一。

原长泰县也拿出了“顶配”保障——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水利、林业、住建等部门及岩溪镇负责人为成员全员参与,定期会商解难题、现场督导抓进度、考核问效压责任,一套“组合拳”下来,推动规划编制、资金保障、项目实施等重点任务高效落实。

不仅如此,原长泰县还先后出台《长泰县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方案》《关于建立全县补充耕地奖励及有偿使用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把相关部门的职责、协同的流程写得明明白白;更推出“真金白银”的正向激励措施: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后,新增水田指标每亩奖励6万元,新增旱地指标每亩奖励3万元;验收后5年内,还有管护补助,水田每年每亩1500元、旱地1000元;实施旧村复垦项目产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资金98%拨付到乡(镇)、村,新增水田省自然资源厅奖励的10%指标交易资金全部奖给项目村,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等支出。

“这些资金都是从我局增减挂钩指标交易资金专户、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调剂资金专户专账支出,充分调动了各乡(镇)、村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近三年拨付指标交易资金3000余万元,使试点项目有了资金保障。”张子寅介绍。

而这一切的“先手棋”,正是科学规划。作为试点核心区域与实践样板的珪后村,2019年被省自然资源厅纳入全省村庄规划示范村培育体系时,注重从资源整合、技术支持到驻村规划师制度落地等全程“保驾护航”。这正是以规划破题的生动体现。

岩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则紧扣漳州市“产城融合”、长泰区“全域和美”布局,搭建“镇级试点方案—村级实施方案—片区整治清单”三级规划体系,规划时就将整治目标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紧密“捆绑”,通过先谋后动筑牢“蓝图根基”,实现“规划引领整治、整治深化规划”的良性互动,让每一寸土地的整治都有“蓝图”可依。

“我们镇里也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把任务细化为‘总体要求—年度目标—项目清单—责任分工’,并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就是要让整治落地见效。”岩溪镇镇长徐斌聪说。

试点推进的日子里,省耕地保护中心的专家,区、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6次的专题调研,切实做到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建议提在实处;岩溪镇纪委也全程“盯梢”,对工程招标、质量验收等关键环节都专项监督,确保整治不偏航、不走样。如今,岩溪镇已捧回全国文明村(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等 33个国家级、省级荣誉,这份“成绩单”的背后,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功劳”。

机制创新 启动全域土地整治“新引擎”

清晨的珪后村,连片蔬菜基地里,农户们正跟着弘珪农业合作社的技术员学习新种植技术;闽南古厝群中,施工队忙着修缮叶文龙宅,旅游发展党支部的党员在一旁协调施工细节;锦鳞村锦绣新区的冷链仓储中心外,货车正装载新鲜农产品……这一幅幅产业兴旺的场景,正是岩溪镇党委以“党建引领全域整治、支部赋能三产融合”为目标,将党支部建到田间地头、产业一线的生动成果。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推动下,岩溪镇党委以“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共同富裕长泰样板”为核心目标,引领珪后村党委聚焦“让土地活起来、文化传下去、村民富起来”,成立农业发展、旅游发展、蔬菜协会、养殖业、工商业、老党员、海大等7个特色党支部,创新“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让每个支部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一二三产融合筑牢组织根基。

“各党支部精准发力,既要破解土地整治中的难题,又要为产业升级搭好框架,让土地‘活’起来、产业‘旺’起来。”岩溪镇党委书记陈小琴说。

蔬菜协会党支部瞄准“农业提质”,牵头成立弘珪农业合作社,走村入户动员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最终联结1150户农户、整合2500亩土地,其中700亩连片打造高标准蔬菜基地。党员带头引入良种与标准化种植技术,统一对接商超与电商平台,不仅让蔬菜亩产提升30%,还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销售链,年增收560多万元,为规模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旅游发展党支部聚焦“文旅活化”,以土地综合整治后腾出的空间为载体,联合旅游公司修缮叶文龙宅、赠公祠等古建筑,在古厝群旁建成8个口袋公园;同时,串联“普济岩—田间党校—旧村改造点”,设计沉浸式民俗体验线路。每年正月十七,古厝前的广场上常有非遗“三公下水操”展演,吸引游客参观。2024年,该线路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为文旅融合打开突破口。

工商业党支部与旅游发展党支部协同推进“业态升级”,依托珪后村旧村改造后的商业地块,引入商户打造闽南风情街,同步建设乡情馆与研学教室,推出“古厝研学+田园采摘”组合产品,让游客既能感受文化魅力,又能体验农耕乐趣,推动文旅产业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型,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海大党支部则主攻“产业链延伸”,联合海大饲料等驻村企业,在盘活的闲置土地上建起冷链仓储中心,解决农产品保鲜难题;同时,成立物业公司,优先吸纳村民就业,既让村民在家门口获得稳定收入,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仓储、物流配套,补上加工短板,形成“种植—仓储—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村内有创新,联村有新招。“红砖白石双坡曲,石雕木雕双合璧。”从高处俯瞰,错落有致的闽南古厝、古树、古井,组成了珪后村的风貌。其中,由旧电影院改造的“田间党校”格外醒目。“田间党校”占地1370平方米,整合了红色文化和乡村习俗资源,分为践初心、忆初心、守初心和悟初心4个篇章。

岩溪镇以片区功能、发展特色为定位,成立“田间党校”“大锦昌”等联村党委,打破了传统行政壁垒,实现资源有效整合,解决试点推进过程中3个村区域独立、行动不协调等问题。

“‘田间党校’联村党委通过联席会,统筹协调土地平整、旧村改造、农田水利等项目,形成了‘南北通畅、东西贯穿’的交通网络。现在,农产品运得出、游客进得来,‘三产’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珪后村党委书记叶艺钢说。

 从单一支部发力到联村党委统筹,从土地整治到产业融合,岩溪镇与珪后村的党建创新,不仅让“农田变良田、旧村变新貌”,更构建起“一产夯实、二产补链、三产增值”的发展格局,真正实现了“党建红”引领“产业兴”,“支部强”带动“乡村富”。

破解难题“岩溪试点模式”化解“心头结”

“土地整治涉及征迁补偿、权属划分、利益分配,哪一件没捋顺都可能引发矛盾纠纷。”岩溪镇甘寨村党总支书记陈阿炼坦言。作为较早启动整治的村庄,甘寨村率先破解这些难题,村两委联合乡贤、老党员、理事会成员等组建专班,摸索出“分类施策、情理法结合”的矛盾化解办法,逐步形成“小事拉家常、难事大家谈、大事法律扛”的“甘寨实践”。

岩溪镇在总结“甘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村庄的整治需求、矛盾特点,进一步优化流程、完善机制,将“甘寨实践”的局部经验升级为覆盖3个试点村、可复制推广的“岩溪试点模式”。这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交”的治理常态,既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扫清了障碍,又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土地整治中的“小事”多是邻里纠纷,如边界不清、临时占地等,事情虽小却易激化。“甘寨实践”中,村里组建由调委会成员、包组两委、小组长组成的调解队,他们熟悉村情,坚持“矛盾刚冒头就介入”,或“冷处理”拉家常说理,或“热处理”到现场核实地契、指认边界。甘寨村6组陈某辉与梁某成,因排水沟归属问题引发纠纷影响灌溉规划,调解队当天到现场,既讲“远亲不如近邻”,又提“共同管护、后续升级”,两人和解后还主动清理沟渠,为片区规划扫清障碍。升级为“岩溪试点模式”后,岩溪镇规范调解队人员组成,要求每村配3名公信力强的调解员,定期培训政策与沟通技巧,让“拉家常”调解更专业,确保小矛盾“不出组、不出村”。

遇到土地承包、流转等“难事”,牵扯人多、利益复杂,单靠调解难服众。“甘寨实践”用“大家谈”化解,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调委会、乡贤等组成评理队,召集村民按“陈述—举证—质询—辩论—评议”流程推进,按多数人意见定方案。甘寨村5组曾计划流转甘寨水库及周边土地发展生态养殖,原承包户担心收益、村民担心集体利益,项目停滞。村里通过“大家谈”,让企业算“收益账”、承包户说“顾虑”,最终明确流转费分配、集体留存比例与管护责任,不仅顺利流转,还带动20多亩零散地块纳入整治,实现“个人得实惠、集体增收益”。“岩溪试点模式”中,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提前介入,邀请区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解读政策,确保调解提出的相关方案合法合规。

 触及法律底线的“大事”,如土地权属争议,“甘寨实践”坚持“法律扛”。甘寨村14组谢某桂与何某山,因宅基地边界纠纷30年,整治确权时谢某桂拒配合、阻施工。村两委请法律顾问与镇司法所上门,讲《土地管理法》、查老地契,引导走司法程序,法院依法明确边界,两人服判息诉,片区确权与旧村改造顺利推进。“岩溪试点模式”中进一步健全支撑体系,镇里设“土地纠纷法律服务站”,每周律师坐班提供免费咨询;并梳理典型案例编制普法手册,从源头减少“大事”矛盾。

“‘岩溪试点模式’不是一句空话,它让矛盾化解有了‘章法’——小事用温情化解、难事靠民主协商、大事凭法律决断。”岩溪镇政法委员杨鸿兴说。如今,这个模式在岩溪镇推广,并走出岩溪镇,在长泰区各乡(镇)、场区的土地整治项目中推广。

系统治理 塑造“全域和美” 新图景

“这里的景色和空气都很好,我每天晚饭后都会带着孙女出来骑自行车。”秋日的傍晚,岩溪镇珪后村的连片农田像铺在大地上的绿绸缎,风一吹就漾起层层涟漪。一条小溪从田边穿流而过,溪岸是铺着绿植的生态护岸,错落的孔洞里冒出几株野草,成了小鱼虾的“藏身地”。护岸旁的田间步道曲折蜿蜒,热闹极了:年过六旬的叶伯正陪着年幼的孙女骑自行车,时不时吩咐小心点;穿运动服的年轻人正在慢跑,耳机里隐约飘来音乐;还有并肩散步的村民,手里拎着刚从菜园里摘的青菜,边走边聊着家常。

这幅满是烟火气的画面,正是岩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后“三生融合”的生动缩影。“岩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核心是‘三生融合’,即让生产空间更集约、生活空间更宜居、生态空间更优美。现在,每一项都有实打实的变化,成了闽南山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长泰区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经济开发区分局局长陈丽贞的话,道出了这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效。

据介绍,试点期间,岩溪镇统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住建等部门相关资金610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整治农用地5428.05亩,新增耕地308.55亩;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的高标准农田4620亩。珪塘洋等片区从“巴掌田”变为“连片大田”,农业机械化率从30%提升至85%。培育15家村级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带动500余名村民就业,形成“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村民年人均增收超4800元。

试点区域盘活农村存量和城镇低效用地共计60亩,完成旧村复垦36亩、旧村改造43亩;建成珪后村“五统一”新型农村社区,180户村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5平方米增至40平方米;配套污水管网7千米,道路硬化率、路灯覆盖率均达100%。同时,建成口袋公园8个、村民活动中心11处;锦鳞村文化中心年服务2万人次,“楼宇经济”带动村财年增收60万元。试点区域公共空间占比从5%提升至18%,村民对人居环境满意度从62%升至95%。

通过系统治理,岩溪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生态效益逐步转化为经济价值。新建生态护岸1434米、生态沟渠2685米、湿地3处面积18亩、拦水坝5座,龙津溪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河道亲水面积增加15%,生物多样性提升23%,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7%,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质超国家Ⅱ类标准,获评省级“绿盈乡镇”,湖珠水库将成为长泰第二个饮用水源地。珪后村“生态+”模式获中联部推介,生态护岸“孔洞绿化”技术在全省推广。

同时,通过“土地整治+产业导入”,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格局,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长。2024年,岩溪镇锦鳞村利用河滩地整治成的“晚八点”夜市,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5000万元,带动餐饮、民宿等关联产业增收2000万元。

从乡村治理方面来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也为试点村带来了显著变化,村民的法治意识、参与意识显著提升,形成了“人人参与治理、事事有章可循”的良好氛围。岩溪镇建立的“村党支部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项目理事会监督”机制,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阶段组织村民代表实地踏勘38次,收集建议175条;建设阶段组建11支村民质量监督队,对工程用料、施工进度全程监督。珪后村旧村改造中,村民提出的“保留古厝街巷肌理”建议被纳入施工方案,群众满意度达98%。

乡村有振兴,全域更和美。“岩溪镇的试点实践证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是土地资源的‘再配置’,还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再提升’。”张子寅表示,从党支部建立、联村党委成立,到“岩溪试点模式”的成熟落地,既顺利推进岩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全面实施,又为下阶段全区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来源 :海峡资源报,活力岩溪
编辑 :林淑云
责编 :邱怡腾
监制 :谢小泳

总监制 :卢和平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60602号 闽ICP备16003771号
长泰区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标注原创),
未经本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公安部备案号:350625020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