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泰概况 办事服务 慢客长泰
站内搜索

投资长泰,财富自然来!

来源:作者:林少虹 林进山


“四链融合·共赢未来”漳州市长泰区产业社区(厦门)招商推介会落幕已半月,这场“山海协作”的招商热潮仍在持续升温。据悉,近期已先后有5个批次近10家客商来泰进行招商考察,多个重点项目已进入落地推进阶段,长泰区“招商+落地”全链条服务正加速释放引资实效。 


“四链融合·共赢未来”漳州市长泰区产业社区(厦门)招商推介会


产业沃土:社区化运营重构制造新生态

驱车驶入官山工业园美智达智能科技园,32栋标准厂房已全面封顶,电力管网正在施工中。“预计今年4季度交付投产,目前完成60%预招商,多家优质企业签约入驻。”项目负责人陈文魁介绍道。这个总投资15亿元的产业社区,正在改写传统园区剧本。


美智达智能科技产业园

产业社区与传统工业园的本质差异何在?“这是产业园区标准化的升级版,”陈文魁阐释,“我们以产业为根基,融入城市生活功能,通过集约化配套公共设施、专业物业统一管理,企业入驻即可共享资源,也能更专注其核心业务。”  

产业社区构建完善的“3+2+1”生活配套体系(“3”即吃、住、行,“2”即教育、医疗,“1”即文体娱乐),形成“15分钟生活圈”。


福建强瑞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柯树明对此深有体会:“过去企业单兵作战,现在研发、生产、配套全链条在15分钟生活圈闭环。”搬迁长泰后,供应商山鹰纸业就在隔壁街区,产业社区优势凸显,总体成本直降3%。


福建强瑞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立达信物联网产业园

这种产业生态正是长泰发力的方向,当前,长泰经济开发区正投资45亿元实施23个“产城人融合”项目。

在周边企业工作的“新长泰人”张美娇也已感受到变化,“送娃上学+通勤上班=18分钟”——这是她的日常计时单位。以家为圆心画出的“15分钟生活圈”,串联起全龄教育链、医院、生态公园与产业园区,让她告别“厂房-宿舍”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轻松享受“可触摸的幸福感”。


兴泰湖生态公园全景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区二基地三产业四园区”格局下, 长泰区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产业社区项目获评福建省委改革办“特色微创新”优秀案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已贡献全区88.57%的规上工业产值,经验做法获省市推广,一座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未来之城跃然眼前。


创新雨林: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

在蓝海黑石研发中心,厦门大学研究生张玮(化名)正在操作台前记录实验数据。“每周末我们团队都会来这做课题,”他说道,“长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我们的最新科研成果得以加速走出象牙塔。”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蓝海黑石董事长罗贺斌表示,“我们为高校提供设备齐全的中试基地,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带来更多突破。”


蓝海黑石研发人员正在做实验。郑晓梅摄


蓝海黑石与高校的合作是当地创新链构建的缩影。为培育创新梯队,长泰还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通道。目前全区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家,形成东方醒狮等一批标杆企业。

“县域创新需要破除资源壁垒,”长泰区科技局局长李少陵介绍,“为此我们建成全省首个县区级综合性政产学研平台,与22所‘双一流’高校合作,达成10个校地合作项目、8个校企合作项目。”

与此同时,资金链的完善让创新不再“为米折腰”。今年5月,长泰创新股权投资母基金正式设立,首期规模5亿元,采用“母子基金联动+市场化运作”机制,重点投向区内三大主导产业。


“基金招商不是撒网捕鱼,而是精准育苗,”基金运营方开泰公司负责人郑墩火解释,“我们既参股子基金扩大资本规模,也直投重点项目。对企业的支持从土地优惠延伸到全生命周期资本服务。”

金融输血网络同样高效运转。长泰区工信局牵头建立政银企季度对接机制,某卫浴企业就曾通过“技改贷”两周获贷5000万元。据统计,今年1-6月长泰区已兑现惠企资金3908.5万元,让中小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


人才港湾:从过客到归人的蜕变之旅

不久前,在“298青年城”的一场咖啡品鉴分享会上,北大硕士郑研赜接受长泰抛出的橄榄枝,将于8月入驻“298青年城”创业孵化基地。“免费入驻政策降低了创业风险。”郑研赜告诉笔者,作为特聘摄影师,他将拥有自己的创作空间。但吸引他的不仅是硬件,基地打造了青年社交空间,组织技术沙龙、户外拓展等活动,让创业者们既能互相交流,也能找到合作伙伴甚至投资人。


近年来,长泰对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为破解引才难题,长泰多管齐下,将“人才专列”开进厦大、集大等高校,引进本科以上人才320人;7个人才驿站常态化举办行业沙龙;“扬帆计划”活动吸引一大批省内外高校实习生、实习团队前来实习。先后引进院士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市级高层次人才258人、各类专家学者500多人等。



“人才专列”组团驶入高校,“携带”就业岗位全力出击招引人才

服务效能同样成为留人的关键。实施营商环境“118机制”以来,围绕“不找人 好办事”目标,“营商办”“跑腿办”“亲清护航中心”等“两办一中心”协同发力,实现全方位服务。

在长泰首例“丁升丙”消防改造中,“跑腿办”专员打破常规流程,协调住建、消防等相关审批部门开启“多对一”联合会诊,帮助企业抢出宝贵的建设工期。“我们因总部在厦门不便领取审批文件时,‘跑腿办’专员还化身‘政务快递员’,当天将文件专递送抵厦门,”该企业行政经理感慨道,“118机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营商环境的最佳注脚。”


“跑腿办”专员化身“政务快递员”,当天将文件通过专递送抵厦门,实现“零跑腿”闭环服务。


如今,“118”企业服务机制已覆盖全区重点企业。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使长泰在2025年上半年集中签约47个项目,总投资83.85亿元。


区域共赢: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

2024年,长泰把握厦漳泉都市圈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与集美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如今,随着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创新土壤持续肥沃、人才港湾初具规模、服务体系高效运转,两地开启深化合作共赢的全新篇章。

“长泰与厦门山水相连、情谊绵长,长泰企业与厦门关联度超50%,这也是我们把今年对外招商推介会选择在厦门举办的重要原因,”长泰区贸促会郑溪土会长介绍到,“近期厦门来泰考察客商明显增加,行业涉及医疗器械、新能源、光电照明等多领域,两地合作更加紧密、更加深入。”


不仅如此,从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社区,到岩溪镇的慢客生态小镇;从武安镇的商贸枢纽,到陈巷镇的智慧农业;从坂里乡的山水田园,到银塘办事处的高优农业;从马洋溪的生态旅游到林墩办事处的森林康养,再到枋洋镇的特色农产品……9个乡镇特色产业板块如繁星闪耀,共同织就长泰全域协同发展的投资热土。  

《晨雾弥漫工业区》 林景文摄

传统产业跃迁、新兴产业聚势、未来产业谋远。今日之长泰在此发出邀请,愿为英才们提供最完善的产业生态、最高效的政务服务和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备好梧桐树,静待凤凰来——投资长泰,正当其时!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林少虹  ,通讯员/林进山  
编辑 :邱怡腾
责编 :邱怡腾
监制 :谢小泳

总监制 :卢和平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60602号 闽ICP备16003771号
长泰区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标注原创),
未经本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公安部备案号:350625020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