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长泰自古以来,山川秀美,诗意盎然。境内峰峦如聚,俊俏挺拔,朱熹、曹学佺、何乔远游历于此,并留下名篇佳句。本公众号特开设“长泰美景”专栏,带你走进多彩多姿的山水画廊,体验厚重浓郁的人文之炫,凝聚“爱长泰、美长泰、兴长泰”的强大合力。本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林墩抗倭寨。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句戚继光《韬钤深处》的名句不知激励着多少保家卫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志士。明嘉靖年间倭患四起,倭寇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周边居民,一直侵到我长泰善化里高安之地,那时的倭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这事曾牵动朝廷嘉靖帝的心,嘉靖帝感到无比愤怒,于是派大将俞大猷、戚继光组织民团进行抗击。当我们踏上林墩寨这块曾经与倭寇相杀之地,依然还可以体验到当年肃杀的气氛,在我脑海里好像看到了当年高安军在此地大练兵和与敌人相杀的场景。
当我们来到正门的时候,可以看到自下而上的水泥台阶,这是后人为了纪念高安军而铺的。不过要提起当年的重修,早在清顺治帝三年(1646年),清朝县学生员林承芳组织本地乡民再加以改建加固过。这林墩寨四周城墙由条石垒砌和土夯而成,墙高3至4米,墙厚1.5米,面积近20亩,寨子东、南、西三面设有石拱门,不过早已长满青苔和藤蔓,寨门石拱门南门为正门,东门、西门为边门,寨门边墙体修有射击口(枪眼)。
寨中建有房屋,供人起居,曾经的明朝监察御史林秉汉也在这里居住过,林墩寨四周种有20多棵百年龙眼树,估计要三个大人才能合抱得住树身,虬劲的树根或裸露于地表,或攀附于墙体,虽然东门、南门残垣断壁,但西门却依然保持完好,仍为行人进寨的路口。在半山坡上的露台便是一处比较大的练兵场,大树下仍有石雕塑像展示着各种武姿,惟妙惟肖地屹立在那里,石像间距各有一米,主要展示剑术,在石像几米处还有两枚红衣大炮,这也许是当年清朝生员林承芳为了加强防御而遗留下来的,其红衣大炮历经沧桑,炮身早已锈迹斑斑,在其炮身上还刻有‘神威武大将军炮,大清乾隆十三年造。’等字样。
整片露台由磨平的条石铺就,附近兵器展上还留有一把类似青龙偃月刀的大刀,还有一把长枪,一把长戈,也许是经过风吹雨打,那兵器上都已锈迹斑斑。林墩寨四周皆是山头,不过当年高安军选择林墩寨主要还是因为坐落在可以作为军事基地的制高点,在练兵场右侧不远处,经过一条小道可以到达早已破损的瞭望露台,在其露台上可以看到整片林墩,只要倭寇一来,在其露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下面的一草一木,此地视野开阔,进可攻,退可守。据县志记载林承休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得到倭寇要进犯高安地的情报时,林承休带着高安军正要布下城防,忽然看到路边有一棵碗口粗大的大树挡住去路,于是计从心起,力拔大树,连根拔起,再把一双鞋子放在此条道上,以作疑兵之计,倭寇一到,果然上当,那倭酋见道上有一棵大树被人连根拔起,知道有高人在其间,于是便带领人马离开了。
因为这件事被嘉靖帝知道了,林承休被传入宫,嘉靖帝还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宴,嘉靖帝想要知道林承休的饭量与力气如何,然后立他为镇殿大将军,以为己用。于是便令手下准备了一口猪头,要查看林承休的饭量如何,林承休平时的饭量是很大的,但因为初次入宫,怕自己的行为不雅得罪皇帝。林承休只用刀切猪头肉进食,没有力掰猪头吃,只吃了三分之一的猪头肉,于是嘉靖帝认为林承休只是‘食大力大,饭量尚欠,猪头无法掰开,镇殿哪能持久’,于是林承休镇殿大将军的名额就这样落选了,这也就是我为何只称他为民将的原因,不过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罢了,往后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厉害之处。
我们常夸关云长厉害,不过关云长的大刀也就七十多斤而已,那么林承休的大刀却有两百斤重,比关羽厉害得多了,古代武士能扛鼎的只有一人那就是项羽,那么林承休却能扛两百多斤的石臼当雨伞,这里还有关于他的一个民间传说,这个传说也是真实可考的。据说当年林承休还未出名时,从善化里也就是林墩寨出发,去了十公里外的别村玩,因为那个村的人招待冷淡,于是便要起身辞别,此时又遇大雨,他便向当地民众借雨伞,当地人看不起他,便对林承休说路边石臼那么多,何不把它当伞遮雨回去呢?这只不过是一句看不起人的玩笑话,林承休却把它当真也不生气,便举起一个两百多斤重的石臼当伞,当地人都瞠目结舌地夸赞他,说他是一位从天而降的壮士,林承休把这个石臼举起当伞遮盖,一直把它扛到了内洋社家里,这个石臼至今依然还保持完整,安然地平放在他出生的祖厝里。
林承休的高安军是不食皇粮的,因为在当时嘉靖帝把国库已挥霍得所剩无几,嘉靖帝信道,发了许多钱,几乎把国库掏空,所以一遭倭患,嘉靖帝只能让地方自己组织抗倭,钱粮地方自营筹集。林承休在乡绅和官宦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一千三百多人的军队,地方选举了林承休为团长,其弟林承达、林承盖为副团长,下设团防,又名团练,以一百长辖一百个丁壮,儿子林梧、林柏为团练,岩溪珪塘人叶以遂、吴明立、杨汝冲等勇士为百长。这支军队骁勇善战,四战四捷。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初七,倭寇万余人入长泰,林承休率八百壮士驰援,与萧廷宣守城,献计12策,并亲自登城督战3天,歼敌数百,龟田正一久攻不下,灰溜溜地离开长泰,从此长泰久安。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十二日,倭寇剽掠小鸬鹚社,也就是今天的岩溪镇湖珠村,高安军练长林时新、林承达率兵援守,斩贼首3人,倭寇见是高安军驻守,便不战自撤。
嘉靖四十年八月十四日,倭寇千余人屯守安溪刘仓社,高安军长途跋涉救援,杀倭酋张总管等四人,攻破其大营,其余贼寇四散奔逃。其年九月初九日,倭寇许新老带两千多人肆掠龙溪县浦西、林炳,高安军直击贼垒,生擒倭寇首蔡真、丁老五人,斩首四十级,其它倭寇四处逃散,互相践踏,落入大河者不计其数。其年九月二十四日,倭寇千余人突袭安溪石埔,巡海道檄召高安军剿倭,贼遥望是高安军赤旗,便不战而遁,高安军趁势追击,刺死贼首四人,其他贼寇被缚。林承休等民族英雄抗倭六年,四战四捷,打响海内外,曾经有一段时间倭寇一看到是高安军旗帜便闻风丧胆,在这里我可以说林承休的高安军与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不相上下,但是因为朝廷腐败,未能重用人才,以致无法报效朝廷,只能名落民间,这无外乎是一种遗憾。
在地方志的有文献记载,其中这样写道:在1558年至1564年间,倭寇数犯长泰。据《长隆谢氏族谱》记载,是这么记载的:“士废于学,农废于耕,儿女废织,商贾罢市,兼以春田旱殃,平洋枯槁,饮竭溪涧之泉,粒米无望,十室九空,食尽山林之藿,啼饥号寒,愁苦之声震于原野。”可以说林墩寨高安军的林承休是一位了不起的将领,之所以称其为‘民将’,是因为他有别于戚继光和俞大猷那样的名将。不过在地方上的百姓当中一直流传着他的故事,甚至成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民间佳话。他不仅是食能三斗米,还是个力能举两百多斤石臼,能拿两百斤2.6米长柄大刀上战场的英雄好汉,还是个抗倭的民族英雄。
在林墩寨之旁,也就是在麒麟山的半山腰上座落着林秉汉故居,这故居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叫‘红砖厝’,这也是闽南古式房子的一大特色,表现为前埕后厝,一般都坐北朝南,那屋顶上的双翘燕尾脊更是其特色。当我们来到林秉汉故居的时候,门外有个棕色檀木写就的斗大黄金字横匾‘林秉汉故居’,下面是辽石门框,其上有两幅棕色的檀木对联也是黄金字刻就,读序从左到右,一副上面刻着‘前太傅后翰林累代簪缨锦世泽’,一副刻着‘祖直臣孙忠谏两朝诰命振家声’,而大门上有四个更大的字分别从左到右和右到左的‘祖宗功德’四个大字。红砖白壁,红砖上各有两扇圆形石窗,如同苏式园林窗户,不过这里的窗户却别具一格,那如成年竹子般的石竹每一扇窗各有两根石竹,且都有分叉。推开林秉汉故居大门,我的眼前一亮,里面不仅有分前厅和后厅,前厅也是有一红色门框,上面写着‘麒麟厝’三个大字,因为地处麒麟山,所以又叫麒麟厝。
其门匾下又皆有两幅对联,写的都是林秉汉的生平事迹,如其中有一副对联写着‘谏疏除豺狼当道,争臣不愧犯颜’。麒麟厝前厅整个挡风板都是以棕色木板装饰,两边皆有两条走廊,其中间是天井,所以在白天一般很亮堂,天井两边便是走廊,后厅台阶比前厅高出一米多,我们从左边的石阶走上去,这后厅两边各有一扇小门。
中间皆是门牌、匾额,其上有三幅匾额其中间写着‘忠孝堂’,两边牌匾写有‘进士’,下面便是林姓祖先的牌位,石桌上摆着贡品,棕色木板上皆有两幅两只白色仙鹤,它们仰望天空看着天上的一朵白云。后厅也皆写有两幅对联,从左到右写着‘音玉’一行,‘山川正气历百世以长存’,另一幅上写‘音玉’,‘天地完人阅一时而仅见’。右边神位挂在白壁上的棕色匾额写着‘福德正神’。中间的左右两面墙各有两幅白色匾额,上面写着林秉汉的生平事迹。
总监制 :卢和平